“是,掌柜。”邓全这回的脸色果然好了不少。

    马屁精!

    负责站门口迎客的陈长东在心里面骂了一句,然后用鄙视的眼神盯着池非。

    他没想到这个当时让他大失面子的小乞丐竟然真的成了米店的伙记。

    虽然只是个学徒,但帐房的工作比他站在门口迎客要轻松得多,这让他更觉得这小乞丐碍眼。

    除了记数以外,帐房学徒还要学会如何找零。

    很多人以为古代的通用货币单位只有三种即多少文铜钱换多少两银子,然后多少两银子换多少两金子。

    虽然这样说也没错,但在实际流通使用当中,其实还是一个不成文的单位,那就是“钱”。

    古代铸银技术不成熟,无法提取百分百的纯银,一些黑心私铸者还会故意掺假,在里面混入锡、铅等普通金属。在当时的条件下,白银的缺斤短两很难判断,也不好携带。

    后来,人们想出了一个方法,他们用钢剪把整个银子剪成小碎块儿,以便于和铜钱进行兑换。也就是许多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碎银子。

    当然,剪出的碎银子还需要称重,这就要提到古人的另一项发明了,那就是戥(děng)子,戥子是一种精确到厘的精密称重仪器。后来,戥子除了用于称重银子外,还被用来称贵重的药材、香料、颜料等。

    而用戥子称重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就是“钱”这个单位了。例如一个碎银子重多少钱。

    换算方式大概是这样,一两白银可以换一千文铜钱,也就是一贯。

    一两等于十钱,也就是说,一钱白银等于一百文铜钱。

    有了“钱”这个单位后,用白银进行小额交易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因此成为了惯例。

    当一个人拿着十两银子买了商家七两的东西时,账房先生会当着这个人的面,用戥子对这十两银子称重,看看份量是否足够。

    确定没有缺斤短两之后,商家再用钢剪把这十两银子剪开。

    但人手是很难刚好剪成一块儿七两重,一块儿三两重的。如果三两那块剪成三两多了,则必须再剪,如果剪成不到三两了,就要用商家之前留有的碎银子来填补。

    如果商家没有合适份量的碎银子作为填补,那这部分就要按照差额换成等价的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