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年,5月15日,立夏,登州。
“升烟了,北边!”
正在登州以北海域巡逻的小雪号上突然忙碌了起来,望斗上的瞭望手吹起了口哨,水手们有的开始升帆,有的操帆转向,操纵船只向东北方驶去。旁边四艘新式的单桅“闪光级”也借着风力疾驰而出,在小雪号的右侧拉出了一条长队。
此时,他们正北方的某个小岛上,正升起了乌黑的狼烟,烟柱直冲天际,令人无法不注意。嗯,这不是他们发现了什么敌人,而是探查到了鲸群的痕迹。
是的,鲸群。
渤海和黄海一带,是有不少鲸鱼活动的,不过不是那种巨大无比的深海鲸,只是比海豚大不了多少的小型鲸鱼。但即使是这种小鲸鱼,仍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鲸脂可以制成优质的照明灯油和对于工业极为重要的润滑油,鲸皮是优质的防水材料,鲸骨是一种轻柔有韧性的支撑材料,鲸肉也是难得的蛋白质,可以说是浑身上下都是宝。
自从当初韩松他们偶然猎杀了一头小鲸鱼之后,海洋部就开始尝试着建立捕鲸产业。这个任务主要是第二舰队负责的,他们驻扎在北岸,平时没什么事,除了进行一些与辽东和高丽的贸易,就是出海寻找鲸鱼了,几年下来,也积累了一些对付鲸鱼的经验。
不过嘛,相比捕鲸,更大的难题是如何找到鲸鱼。
渤海和北黄海这一片,虽然在地图上看着不大,但仍然是茫茫无际的大海,若是一点点搜索过去,那就真的是大海捞鲸了。
所以,之前他们捕到的大部分鲸鱼,都是巡逻船或者商船在路上巧遇的,数量不多,难以产业化。事情到了今年才有所改观。
一是因为海军人力充裕了,可以在登州和辽东半岛之间的庙岛列岛上设置一连串哨塔,除了军事作用,也可以发现路过的鲸群。虽然这跟守株待兔差不多,但毕竟比主动出击要有效得多。
二嘛,是因为造船厂的新品,单桅快速帆船“闪光级”正式量产了。
这种帆船源自于今年初亮相的“项目c”,正式定型的版本长约12米,宽37米。相比这么小的船身,桅杆却足有10米高,帆面积可谓巨大,所以航速轻松可以超过八节——不过也很难上到九节。
帆船的航速其实是越大越快的,看着很反常识,但水动力学很复杂。船只行驶有个参数叫“波障速度”,到达这个速度之后,由于艏部兴波不能及时扩散,形成了波障(与飞机会面临的音障是同一个道理),阻力会陡然大增,不是风帆这点动力能克服的。这个波障速度与艏部或整个船体形状或别的什么都没关系,只与水线长度有关系。船越长,波障速度便越高,25米长的星火级大约是12节,12米的闪光级就只有84节了。
所以在充沛的帆动力加持下,闪光级可以很快达到八节的极速,却很难再高了。也正是如此,所以船体长宽比并没有夸张地拉长,而是采用了合适的宽度以容纳更多的人货。
虽然极速不高,但它的帆装适应性更强,可以灵活地在各种风向中运动,平均速度也不差,更适合小规模的追逐战,比如现在的捕鲸活动。
这闪光级虽然技术先进,但由于体型小,又用了钢肋而不是产量受限的柞木肋骨,所以生产速度很快。二月份投产,到现在已经下水好几艘了,其中就有三艘新船和两艘之前的实验型编入了第二舰队,用作巡逻兼捕鲸用。
今天这小雪号和四艘闪光级,就是一个典型的捕鲸舰队。闪光级负责捉鱼,小雪号负责处理尸体,大概能算作母船吧,毕竟它是最老的一批星火级,已经跟不上时代,只能做些辅助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