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逊早年在咸国咸西边境戍边,他当年还是右都督,曾以麾下四千人击败了长孙国一万两千人,可见长孙队是何等不堪一击。
长孙国虽然是大国,但是三面环海,是个半岛国家,列国中长孙水军最强,其次便是咸国水军,而其陆军是一塌糊涂。
一是长孙国非但没有铁矿,铜矿、锡矿也少得可怜,导致其步兵装备普与其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其次长孙国技术落后,冶金欠发达,几乎没有骑兵,马种比咸国的还差。可以想象雨林当中能养出什么好马,肯定是养不出来的。
所以长孙国号称甲兵两百万,实际上光有数量,没有质量,战斗力只有咸国的三分之一,志国的四分之一。志国派出十万大军,就能横扫长孙五十万大军。
最后也是长孙国最要命的政治弊端,长孙国三面环海,转口贸易和海上收税占了很大来源,是列国中商业较为发达的诸侯,由于稻米高产,物产富饶,除了金属,什么货都有,由此导致民不思战,法度松弛,陆军战斗力自然也差强人意。
志国屯兵咸国,名义上虽然是打咸国注意,百里燕反而担心志国是在试探晋国态度。
晋国十多万主力奔赴歧国,却不至于招架不住志国,那么晋国是否一定会意志坚定的替咸国出头呢?或者说,志国如果打的是长孙国,晋国是否会履行与长孙国签订的联兵协议。
但直接打长孙国,显然太过冒险,志国可能陷入两线作战,但如果先给咸国一巴掌,再看看晋国的反应。如果晋国仅仅只有口头威胁而没有实质行动,志国就有可能反手去打长孙。
试想晋国连咸国都不打算出手相救,难道会为了没多大利益的长孙国大动干戈?
如果真是这样,志、咸早晚一战,而且是在晋国从歧国抽身之前就动手。
规模不可能太大,动静太大晋国有可能反应过激,太小了,一巴掌不够狠,不一定试探的出晋国态度。
但只要晋国不作为,志国攻打长孙国同时,摆出不惜死战态势喝阻晋军,逼迫晋国不敢轻易发兵,志国攻打长孙国就势在必行。
傍晚从赵府出来,丁肃邀百里燕去府中坐坐
“魏先生,今晚丁某府上一起用饭如何。”
“多谢丁财东美意,在下明日还要出诊,今晚要连夜备药,太晚了误了明天出诊。”
“也罢,不过在下此番从志国贩来些许酱油,魏先生可想品尝品尝。”
百里燕吃了一惊
“酱油!烹饪佐料?”